《第56号教室的奇迹》

11年前未命名
您和您的学生在哪个阶段(上)

——读《寻找第六阶段》

   摘录: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事我们看得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艾斯奎斯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所以,艾斯奎斯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本篇艾斯奎斯就跟我们说了 “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课程。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光来阅读这本著作。 摘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纪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使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给学生小礼物。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上述一段话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行为得宜是应该的。我在给家长作“父母之爱”讲座的时候也讲到过这个话题:物质或者金钱奖赏与马戏团驯兽员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

《30岁前别结婚》

  看完这本书有点小小的失望,因为作者的观点仅仅是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已。如果满分是5分的话我给打3.5分。从优美的角度来看,书的名字取得很失败,丝毫没有美感。但若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名字取的非常成...

《我要做好孩子》

书名:《我要做好孩子》 印象深刻的地方: 金铃的体育也不是一样都不行,有几样还是可以的,比如“仰卧起坐”,虽然起得吃力了些,但咬咬牙勉强能过关。再比如“投掷”,那就不仅仅是能过关,简直可以算的...

《渴望生活——梵高传》--(摘抄)

   他把脸贴近摆在梳妆台上的那只用布拉邦特草和橡树叶子编就的花环。这花环是弟弟提奥从松丹特附近荒原上采来,给他带到伦敦来的。他嗅着荷兰老家的乡土气息,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这是四...

《三国演义》连环画16-20

连环画16《三国演义·白马坡》 主要内容:本集叙述曹操出兵进攻徐州,刘备败走,投奔袁绍,关羽被迫归附曹操,张飞逃入山中。兄弟失散,各不相顾。后来袁绍与曹操在白马坡交兵,关羽单骑出阵,斩了袁绍的勇...

查理·芒格传

一个人应该过那种不需要解释的生活。芒格因复杂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而成功。想要最终赢得第一,你就必须抢占先机,不要走回头路。 芒格成功的理念:量入为出,省下钱来投资;学习你真正需要的知识。...

《怪诞行为学》

与这个吸引眼球的中文译名相比,英文的名字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可直译为“可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