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
11年前未命名
与这个吸引眼球的中文译名相比,英文的名字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可直译为“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似乎更能阐明本书的主旨。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然而,在解释很多现象方面,理性经济人假设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因为与他人比较有差距而对原本的预期目标不满;当一种无人过问的黑珍珠与高昂的珠宝放在一起,身价翻到原来的数十倍;当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往往迷失主要目标。理性经济人假设遭遇的种种困境,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射到行为经济学上。
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经济学,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
这本《怪诞经济学 》作为通俗类读物,没有过于晦涩的图表和模型,读起来顺畅轻松,而且趣味盎然。全书介绍了十三种非理性行为并对其理由进行分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相对论的真相
以《经济学人》杂志三种不同的征订价格为案例,作者引出了相对论的问题。我们有时并不了解一些商品和服务的真正价格,而是用相对的方法看待我们的决定,就近与现成的其他价格进行比较。比如,原本对自己的薪水还算满意,但当发现部门同事或同学的收入远胜于己时,便开始抱怨工资太低;再比如,在购买总价400美元左右的衣服时,人们往往不会因为不同店铺同一产品13美金的差价而花费15分钟去另一家店购买,而却往往因为总价二十几美元的文具同样的差价而跑15分钟的路去另一家店。这种怪圈发生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却经常浑然不觉,如能下意识打破这种怪圈,我们将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避免被商家的营销伎俩所蛊惑,当然,如果我们自身就是商家,这种相对论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
二、免费
当各种免费促销、免费教学活动不绝于耳的时候,我们或许并没有对免费的原理进行深度的反思。事实上,即便我们对于过多的打着免费口号的营销活动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免疫力时,但免费还时往往使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根据作者的观点,这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常会因为附送免费产品的某种商品和服务,放弃自己本来想要购买的那一种;亚马逊书店需要花7美元购买的20美元券,不如免费的10美元券更受到欢迎。这些都是免费导致的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如此,便不难理解诸多快餐、书店往往推行“满XX元免外送费”的模式,而并非收取运费而把折扣打得更低些了。
三、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种规范,一种是社会规范,如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不求即时回报;而另一种是市场规范,界限十分清楚。交换黑白分明:如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而二者之间是存在边界的。像约会时为女孩买的单、丈母娘为自己做的饭、至近朋友赠送自己的礼物等等,都是处于社会规范的世界中的,如果贸然的把市场规范引入到这些情境中,对其明码标价,其结果势必是异常尴尬的。在一个实验中,以招募义工的零报酬方式和以支付较高报酬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参与者更高的努力程度,而支付较低报酬的方式效果却不如零报酬方式,这一点是很值得一些企业和组织思考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对待顾客时,时常将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杂糅,有时将顾客当做一家人,有时又在商言商,其结果恐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在企业经营的领域中,不得不严格的照章办事,就不宜浪费太多金钱来打造企业含糊可亲的形象。
四、对所有权的执着
人们往往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多数情况下,一旦拥有了某物,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因此当你再把它卖掉的时候,你出的估价总比买家高。书中对此解释到:这是因为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1、我们对已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2、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我们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3、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虚拟所有权”成为广告业的一种营销方式,比如有些公司经常开展“试用”或者“30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等营销方式。
正如作者所言,对于“所有权依恋症”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但是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有益处。
由此联想到了佛家不少大德关于对于各种器物只要使用权而无需所有权的教诲,不过这个似乎超出了这本书的探讨范围,而且,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